一般学术不端的目的和动机无非就是两个。
一个是觉得科研太累,起早贪黑不说,还得给手下技术员相当多的报酬。一旦出现问题,实验失败,那整个课题全都得泡汤。
另一个就是维持人设和身份。
课题泡了汤,拿不出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如果国家再对这个研究方向再不看好,很有可能会把科研经费一并砍掉。在人才济济的米国,出现这种情况,基本就等同于砍掉了一个人的学术地位,身份也会一落千丈。
既想活得轻松,又想让自己平步青云,那能做的就只有一个,造假。伪造实验数据,伪造实验过程,说不定连实验本身存在与否都得打个问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祁镜太了解这种人了,一旦习惯于某种安逸,身体就会记住这些安逸,那一旦到了痛苦的时候,这种安逸的记忆就会浮现在脑海里,不停产生冲动刺激让人尽量规避这种痛苦。
原理和吸du差不多,只不过程度很轻,没有那么夸张罢了。
有了目的和动机,就不难看出康德在这十年时间里过得有多么顺风顺水。其实不只是约瑟夫有这种感觉,在网络上也有许多惊讶的声音,虽然语气,但不难看出这些人心里还是颇有怀疑的。
当然,这些怀疑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心里,剩下的就是一些期刊的大量退稿。
但这些仍然不能算在杜克大学的身上,在没有决定性证据面前,杜克大学绝不会承认这一点。只要不承认,那就可以在事发后把自己摘出去,说好的罚款自然也就没了。
搞清楚了学术不端的目的和动机,那就需要一些逻辑思维去思考一下学术不端的人和正常的科研教授有什么区别。尤其像祁镜这样半路进实验室找证据的人,背后还有WDC的yi情在催,肯定没办法安心一篇篇论文找人论证。
区别无非也是两点。
一点就是科研的心态,这些可以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出结论。但这些都太虚了,能算得上是证据,但真到了正式场合很难走上台面。
所以祁镜这次的关注点还是在另一点上,那就是更为实质性的东西,钱。
科研是人在科研,但更简单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公式:钱 脑子=科研结果。也就是说,只要科研结果是真实存在的,那“科研结果-脑子=钱”这条等式肯定能成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