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校经于南山_大汉:吾绝不为海昏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fafazh.com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得知刘贺欲重注五经的消息,霍光想过是否要拦下此事。

坏事永远要比成事简单。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将此事暂缓,例如大司农钱财不足,少府府库空虚。

可转念一想,霍光又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夏商周至今,既有高风亮节宁死不屈的君子,也有阿谀奉承能屈能伸的小人。

这些人都不是无能之辈,都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合理的借口。

“人定胜天,天意难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日久见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互相矛盾的话数不胜数。

重注五经能树立刘贺的帝王权威,可反过来,也未尝不能巩固他手中的权利。

毫无疑问,对他最有利的就是《公羊春秋》的权变之学,也就是“实与而文不与”。

所谓的“实与”就是从实际效果出发。例如齐桓公攘夷狄,楚庄王讨乱臣贼子等。这些事在形式上皆不符合传统礼制,但却因为符合维护周礼的大义从而被世人认可。

大义在手,他代行天子之权也可以解释为“行伊尹、周公之志,以正汉室纲纪”。

《尚书·伊训》中,伊尹放逐太甲乃是“匡正君德”。

《礼记·曲礼》中“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王后统六宫,以佐天子治内”,说的不就是霍成君吗?

《春秋》中有“大夫无遂事”,可补充“国有大难时,卿可代行君权”。

《大雅·卷阿》有“蔼蔼王多吉士”时,此为贤臣共治之意。

无论是诗,书,礼,易,春秋,他都可以找到很多对他有利的句子。

世人皆以为他是黄老兼以法家之学。可他出入宫禁伺候不喜黄老的汉武帝二十年,未有丝毫差错,又岂能不明诗书大义。

毫不客气的说,普天之下在经义方面能胜过他的人屈指可数,后仓,韦贤或许还有山野遗贤。

“韦贤为人质朴,聪明好学,兼通《礼》和《尚书》,被世人称为“邹鲁大儒”。且韦贤为先帝之师,颇受朝臣敬重,若以韦贤为主,定可事半功倍。”霍光再次开口说道。

刘贺点头赞道,“大将军所言甚是。”

韦贤也是朝中老人,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不过精气神看起来要比蔡谊好上不少。如今蔡谊不愿担此重任,交予韦贤也未尝不可。

无论何人领头编书,四字的核心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忠君爱国。

若偏离这四个字,那就不是重注经典了,那是在祸乱天下,当族诛。

当然,以某人的德行,也并不妨碍他们高举忠君爱国的旗号,打着为天下大义的百姓,做出一些专权之事。

你说对吧,大司马大将军。

所以,韦贤可以为首,但也要配上合适的副手。

刘贺可不会忘记,当初入长安时在霸上迎接(挖坑)的就是韦贤。

“重注五经事关百年基业,不可不重。朕欲设校经署,专掌注经一事,以韦贤为祭酒。”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