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校经于南山_大汉:吾绝不为海昏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ww.fafazh.com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大将军以为如何?”

霍光一听就明白,刘贺这是想让大司农出钱,略微思索便点头同意,“陛下圣明。”

刘贺点点头,再次开口说道,“大鸿胪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等诸多事宜。”

“如今又承注经之重,韦贤已是古稀之年,恐力有不逮。”

“丞相所荐后仓虽不可为主,但可为副,协助大鸿胪。”

霍光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蔡谊,“如此甚好。”

顿了顿又说道,“陛下既然设校经署,当有官署。长安地贵,且人员嘈杂,不利于潜心休学。臣以为官署可设在南山。”

“南山乃阴阳交泰之所,昔文王演《易》于斯,孝武问道于斯。今若于其阳坡设校经署,有四利:

其一,仰观紫微以明天道,俯察渭水以通人事,合《尚书》'洪范九畴'之教;其二,使韦贤等宿儒远离市井之扰,效仿孔圣删《诗》《书》于洙泗之间;其三,南山距长安数十里,朝发夕至,既便陛下垂询,又免宵小窥探。其四,南山风景秀丽避俗尘而近天道,可让诸贤在烦闷之时寄情山景,修身养性。”

“昔周公制礼作乐于丰镐,今陛下校经传道于南山,此圣王相继之征也。”

南山也就是终南山,在世人眼中为天下道源,天地正气所钟之地。此地是诸位名人隐士隐居之所,亦是注经修书的好去处。

但刘贺心里清楚,霍光之所以将官署设立在南山,更多还是怕诸多儒生非议朝政。

南山离长安城数十里,若是真有儒生作乱,便可遣精骑半路拦截,不费力气也难掀起风波。

“如此便依大将军所言。”刘贺笑道。

霍光以为他注经是为了树立帝王权威,以民意对权势。

此话对,也不对。

其实权威不用他树立,大汉开国一百多年,刘氏为天下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再者县学设立,《三家诗训纂》发行,已让他仁德之名传遍四海。

如今重注五经,除了统一意识形态外,更多的还是为以后的征伐之事做准备。

中华上国,从不兴无名之兵,自古以来都是师出有名。

他要做的就是借重注五经,定攻伐大义。

霍光在朝,他还做不到露骨的宣扬,但可以在重注时有所侧重。

例如扩大强化《尚书》的《汤誓》《牧誓》中“吊民伐罪“,同时略微改变《禹贡》地理划分,将匈奴,三韩等纳入“九州未统“范畴,同时增补“周天子巡狩四夷“的伪篇,构建天子有义务武力统一“未服之地“教化万民的法理依据。

《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中《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可大肆宣扬——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至于《采薇》《东山》等反战诗篇,删减是不可能,但是可以‘曲解’为思乡报国。

如此‘牵强附会’,正是后仓,夏侯胜等齐诗一脉所擅长的。

夏侯胜:呸,老夫所言乃正解。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