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国内特有的词汇。
中是中医,这点毋庸置疑,但西却带着一丝歧义。最早肯定对标的是西医,但随着国内医疗发展,医生们发现自己嘴里说的西医并非真的西医。
现在的西医指代着基于现代科学理论而产生的现代医学。
不论是从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还是两者对立的层次,创造这个词本身就是有所倾向的。中在前,西在后,自然以提升中医的地位为主,同时里面也有靠着现代医学的理论来互相取长补短的意思。
想从两个理论互不相干的东西里找到相似相通的部分,本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有时候就算找到了,也很大概率没法用于临床。
这就需要专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们潜心研究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中西医结合整体上并没有按着这条艰难的道路去走,而是碍于双方互不care的理论基础,折中选了条捷径。
既然国人那么喜欢中医,那就扒一些古代的方子,既然国人不喜欢中药炮制的方法,那就用些现代工艺。
研究中药有效成分?
没必要,中药有配伍禁忌,老祖宗都给你研究得明明白白了。能待在方子里的都是必须存在的东西,根本不用改。
做临床实验看副作用和疗效数据?
没必要,中草药绿色环保,怎么可以有毒副作用。更何况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么多人都吃过了,能留下就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千人千方?
没必要,我们要用西医科学的标准去量化去统一,怎么可以有这种东西。再说了,用了这些还怎么用生产流水线去做药?成本那么高怎么赚钱?
至此,中成药开始大行其道。
有效成分研究=现有药方,临床实验成本=千年传承,最吃钱的两个步骤全没了,有些直接就能上生产流水线。而最恶心的是,有些制中成药的公司自己都不信这些药,还会往里掺西药的有效成分,混淆视听。
如此低的研发成本,而它们的卖价却越来越高,反倒是经过十多年研究和临床实验的西药,一过专利保护期就会被做成白菜价。真正想做研发的,看着眼前满地的尸体,只能选择转型。
在那些药商眼里,能在合法的范畴里赚更多的钱才是最重要的。打着情怀牌,手里还捏着支持国粹的财富密码,最后赚得盆满钵满。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