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平城内外无闲田_平城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ww.fafazh.com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彼时,云中、代郡饿殍满地,朝廷极为震骇。九月间,太史令王亮、苏坦便向明元帝提出迁都邺城的建议。对此,群臣多有附议,但崔浩却说,迁都只可解今秋之饥,不过扬汤止沸。

一则,东州之人本无从顺之心,只因国朝之势而不敢造次,若是迁都过去,东州那里分不了多少生民,而鲜卑人一旦与汉人杂居,极有可能水土不服,意志断丧,遭致四方之士的轻辱。

二则,柔然定会趁迁都之机入寇,远在邺城的鲜卑骑士,如何来得及增援?

三则,都于平城,山东倘若有变,骑兵亦可自此轻骑南出,扬威于外,不担心山东叛民不望尘畏服。

四则,再延挨一些时日,等到明春牧草青葱,必有饱腹之乳酪,再嫌不够,还有菜果。

拓跋嗣虽觉有理,但又怕来年收成不善,饿苦了百姓。

崔浩便言,可将穷苦的民户送往山东定、相、冀三州各州去就食,令汉民户出租米以养徙民。

“天佑大魏!第二年秋天,粮足民安,人心安稳。”拓跋焘笑道,“威制中原之计,有赖于方略长远。”

“儿谨记于心。”

“靠天不如靠己,”拓跋焘鼻翼抽动了一下,“什么味儿?”

“父皇,这是绿肥的味道。”拓跋焘道。

“绿肥?”拓跋焘回想了一下,“朕想起来了,是李云从制出的肥,送给了武威。”

“正是那肥料,儿看那绿肥好用,就去姑姑的农庄讨了方子,让百姓也用起来。”

拓跋濬仰头看着拓跋焘,道:“祖父,您不妨再辨一辨,除了绿肥,还有什么肥?”

拓跋焘深深一嗅,摇摇头:“朕说不出来。”

“还有蚕矢、熟粪。”

在民间,农户喜欢把绿肥与蚕矢、熟粪同用,多有获利。

农桑乃一国之本,拓跋晃对此格外看重。

除推广绿肥之外,他又穷尽办法课民稼穑,不令平城内外有闲置之田。

但凡耕田,须用壮牛,但对于穷人来说,拥有一头耕牛无疑是奢侈之事。

东宫里头参谋无数,有人说,应让朝廷派发耕牛,十户一牛,替相耕作;有人说,大魏素有外敌御防,国库难以承受此种负担,应让农户之间互帮互助。

最后,还是李云洲的建议,最合拓跋晃的心意。

“臣以为,太子可让百姓借别人的牛来耕种,自己则以劳力相偿。如此,可一箭三雕。”

李云洲为太医令,因他去岁治好了太子妃的产后病,便与太子较为亲近。那日,李云洲正在给拓跋晃针灸,疗治腰伤。

“哦?怎么个一箭三雕之法?”

“首先,对于朝廷来说,我们不再需要出牛出钱;其次,百姓有牛可用,民田自能丰收;再次,不允百姓以钱相偿,而只能替人耕耘,必能使千里沃土,无一遗废。”

听罢这话,拓跋晃不由拊掌道:“妙计!”

这还是三年前的事。

在那年,拓跋晃发布了“凡耕种二十二亩而芸七亩”和“禁饮酒游戏”等谕令。

数月之后,农户们皆照令课业,一时之间垦田大增,嬉游之民也荡然无存。

三年时日,不过弹指一挥间,平城内外无闲田,百姓再无饥馁之虞。

(1)公元415年。

因为最近要去参加中作协的活动,在进行各种准备,所以更新很不及时!亲们见谅!18号开始可以日更!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