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亦知此事非一日之功且困难重重,可为天下百姓,不得不为。”
“大将军所忧者一者官吏不用心,二者亲亲相隐。”
“朕欲将丈量田亩纳入官吏考核,亦分为甲乙丙三等。甲者升迁嘉奖,乙者留任,丙降职,罢免,问罪。”
“再者,往日朝廷政令,皆由竹简相送,太过繁琐,如今有纸此可传达各郡县。大司农可将所丈量之数发至各郡,限期完成,郡守再发至各县。郡守每月上报大司农,县每月上报郡守同步抄送至大司农。”
“另重启绣衣御史,巡查四方。若有官吏瞒报,百姓亦可检举,检举之人得所没收财产两成。”
霍光眼中精光一闪,“御史大夫蔡谊,长于经学,宽仁待人,恐非治世之才。”
刘贺愣了愣,随即笑道,“御史大夫在朝多年,老来持重,且无大错,若冒然罢免恐朝臣不服。”
“可将绣衣御史改为巡农使,由大司农掌管。大将军以为如何。”
霍光点头赞道,“陛下天纵奇才,实非臣所能及。”
短短几句话就决定了权力的归属,刘贺却并不在意。
霍光的权利已经到顶了,再加权也不过锦上添花。再说霍光权利的根本也不在各地官员的晋升,而是长安的南北军。
只要南北军稳固,霍光的地位便无可撼动。同样这也是霍光的逆鳞,触之必死。
另外御史之权转给大司农也并非坏事。
田延年今日是大司农,过几日未必还是大司农。
他可不相信,杨敝会放过这绝好的机会。
“朕只不过是动动嘴,治国安民还是得依仗大将军。”刘贺毫无自满之意,态度一如既往的谦逊,“还有一事需大将军拿定主意。”
“昔日孝武皇帝设郡学,广罗天下英才。得大将军之力国库已丰,朕欲设县学,使五经博士编启蒙之书。”
“再者,郡学虽教五经,然其意却大相径庭,以致朝臣相轻,更有翼奉等狂生妄言天意。”
“为江山计,朕以为当重注五经。”
霍光稽首行礼,口呼,“天子圣明。”
刘贺将监察之权交予田延年,他也不介意在此等小事上给刘贺些许甜头。
况且他也不认为刘贺能促成此事。
编启蒙之书,说的容易。
由谁来编?又由谁来定?
若看“启蒙”二字,最符合的无疑《韩诗》一派。可若是让《韩诗》编书,《鲁诗》和《齐诗》岂能甘心。
即便此书编成,《鲁诗》和《齐诗》也不会容忍此书进入郡学。
若是刘贺强行为之,那群人绝对会一日三谏,更有甚者说不定还会在硕望朝时死谏。
至于重注五经,那就更不可能了,除非刘贺抄刀子,把另外两派杀干净,独留一派。
“大将军请起。”刘贺再次将霍光扶起,“事关百年大计,满朝文武,唯有大将军可担此重任。”
“陛下如此看重臣,臣感激涕零。然国事繁重,经术亦非臣之所长,恐有负陛下重托。”
“臣斗胆,请陛下另择良才。”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