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至情至孝_大汉:吾绝不为海昏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ww.fafazh.com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相比之下《鲁诗》就显得青黄不接,唯有韦贤,王式。至于荣广,他师从瑕丘江公,相比之下更善《春秋》而非《鲁诗》。

王式昔日教导刘贺,无心他物,而韦贤又为大鸿胪,官职在身,无余力教导弟子。

这就导致《鲁诗》一脉人才凋零,当今能为栋梁之材也只有韦贤之子韦玄成。

至于鲁地一众人等,在王式眼中属于学艺不精。若是让这群人授课,只能是曲解圣人之言,误人子弟。

当然,也可以让这些人按先贤注本照本宣科。可这样教出来的人,思维僵化,不通权变,难以立足于朝堂。

“陛下有此心臣不胜欢喜。”王式艰难的开口,“然《鲁诗》非世俗之学。”

“若《鲁诗》为世俗所不容,何以为继?”刘贺反问道,“难道百年之后,《鲁诗》将为王,韦之家学。”

“《韩诗》易懂,《齐诗》势大,若王师依旧墨守成规,百年后恐无《鲁诗》。”

“到那时,先贤之言被曲解,百姓不明其真意,王师于心何忍。”

说到此处,刘贺惋惜的叹了一口气。可不知为何,王式竟在天子眼中感受到了一抹狡黠的笑意。

“不知陛下有何良策?”王式佯装不解的问道。

刘贺也没有卖关子,“朕欲编写《鲁诗外传》传于郡学,王师以为如何?”

王式嘴角抽动。《韩诗外传》《鲁诗外传》,听名字就知其关系。

若是旁人敢在他面前说这话,他早开骂了。《鲁诗外传》亏你说的出口。

《鲁诗》何等高贵,岂可以如此传世。

他都不敢想,若是答应天子编写所谓的《鲁诗外传》,以后韦贤会如何看待他,韩延年,后仓将会如何讥讽他。

《鲁诗》也沦为野人之学,媚俗求存。

如此,他还有何面目见九泉之下的恩师。

此议,绝不可行。

“陛下,此.....”

“王师莫急,待朕说完。”刘贺抬手打断王式,“朕知王师忙于公务,难以抽身。且编书述事也非王师所长。”

“朕欲将此事交予韩延年,让其以《韩诗》之能,述《鲁诗》精义。”

“书也不必叫《鲁诗外传》,至于所取何名,王师可自行斟酌。”

王式略微思索便明白了刘贺此举的好处。若是以韩延年编《鲁诗》精义传于郡学。

一不伤《鲁诗》清名,二可兴《鲁诗》传承。

郡学子至太学,所学皆是《鲁诗》,何愁《鲁诗》不兴。

不过此举过于阴损,实非君子所为。

但很快,王式就想到了自我说服的理由——舍小节,而取大义。

孟子曰:舍生取义,正是如此。

若能使《鲁诗》昌盛,老夫何惜身前身后名。

“陛下为《鲁诗》用心良苦。”王式作揖行礼,“然韩延年至情至孝,并非趋炎附势之人,若陛下欲以势压人难有成效。”

“且韩延年所学与《鲁诗》相差甚远,恐难解其义。”

刘贺笑着摆摆手,“王师勿忧,朕自有良策。另书成之后,可交予王师斧正。”

至情至孝,啧啧....

没一个好人,狡猾狡猾滴。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