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不合时宜_大汉:吾绝不为海昏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ww.fafazh.com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刘贺暗自叹气,“传诏,每日辰时至巳时,招五经博士入温室殿讲经。”

“诺。”

此后的日子里,刘贺如同一位普通学子。上午在温室殿学五经,下午则是研读汉律。

通过五经博士的讲述,他能知道当时世人对道德要求的期望,而读汉律则是能知道世人对各种事物接受程度的下限。

天子勤奋好学,让一众饱学之士大加赞扬,同时也激励着太学的莘莘学子。

而刘贺从问政到问学的转变,也让霍光放下了些许的戒备。毕竟大汉八十三郡都在他肩上压着,他不可能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刘贺身上。

.....

时光荏苒,眨眼两个月过去了。这两个月刘贺除了效仿当年的孝文皇帝亲自主持春耕爱民以外,其他的时间都是在温室殿苦读。

五经博士轮流为他的讲经,加上暗中查察,刘贺也明白了三人当初三派争吵的原因。

翼奉这一派起源于齐人辕固生,世人称为《齐诗》,后在昌邑哀王太傅夏侯始昌的手中发扬光大,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

因为与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不谋而合,所以在武帝时期大为盛行,是故也是流传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派。

在刘贺看来就是邹衍的阴阳五行之学套上了儒家的外衣,所言晦涩难懂,好处则是懂权变,迎合君主,最容易拉拢。

刘贺的老师王式这一派起源于申培公,而申培公之师齐人浮丘伯乃是荀子的嫡传弟子。由于申培公是鲁人,所以这一派也被世人称为《鲁诗》。

《鲁诗》根正苗红,学术根基深厚,所学尚古风,对于《齐诗》不屑一顾,认为其怪力乱神,妖言媚上,悖逆纲常。而《齐诗》则认为《鲁诗》守陈规而不知变通——迂腐不堪。

最后御史大夫蔡谊这一派,起源于韩人韩婴,世人称为《韩诗》。

韩婴乃是韩信之孙。

别误会,这里的韩信不是国士无双用兵多多益善的兵仙韩信,而是韩襄王韩仓庶孙韩信。

韩信追随刘邦后被封为韩王,史称韩王信。

韩王信在高祖六年兵败投降于匈奴,高祖十年兵败被杀,子嗣自然也留在了匈奴。直到汉文帝时期,韩婴跟随其同龄的叔父时任匈奴国相的韩颓当率领部众归降汉朝。

长期待在匈奴,韩婴的水平自然也高不到哪去,这一派学识最浅。再加之祖父叛汉,韩婴也为当世士大夫所不容。

为了让自己所学流传于世,韩婴疯狂编历史小故事将自己的思想掺杂其中,其言通俗易懂。有《韩故》36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

这是刘贺觉得的《韩诗唯一的可取之处,能编故事,易懂,方便流传。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韩诗》被《鲁诗》和《齐诗》集体鄙视。《鲁诗》认为《韩诗》过于浅薄为野人之学,《齐诗》则认为《韩诗》,媚俗求存,所学不足以立朝堂。

总的来说,《鲁诗》根正苗红,最贴合先贤之本意,《齐诗》迎合君主,试图以谶纬之学参与政事,《韩诗》易懂,扎根民间。

可有趣的也恰恰在此。抛开《鲁诗》不谈,势微的《韩诗》有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蔡谊,而流传最广,迎合君上,最易为君王所用的《韩诗》,却无一人为朝堂重臣掌以实权,有的只是虚职。

这其中要是没有霍光的意思,刘贺敢把面前的桌案吃下去。

这一日刘贺依旧在温室殿听经,讲经之人乃是刘贺的老师王式。

讲经结束后,王式自然的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刘贺却把人叫住。

“近日听王师讲经收获良多,然,朕有一事不解。”

“文帝时有七国之乱,武帝时有推恩之策,皆是为了弱诸侯而实中央。今王师却力主恢复周礼,分封诸侯,实行井田制。”

“汉,霸王道杂之。”

“王师所言是否有些不合时宜?”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