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丞公孙禄眉头微蹙,沉声道:“英雄自古出少年,高祖起事之时,亦不过布衣。我等议政,当论事不论人,论策不论其出身。若《南阳策》果有实效,能解民生之苦,便是良策,何必因其作者年轻而轻贱之?”
卫尉石坚亦点头道:“公孙大人所言有理。南阳灾情,吾亦有所耳闻,能于大旱之年稳住民心,已属不易。若真有良策,朝廷理当重视。”
一时间,殿内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争吵不休。
支持者认为当以策论内容为重,注重效果。而反对者则一直揪住“地方经验”和“作者年轻”不放吗,认为此举有悖常理。
而更多的中立官员,则是眼观鼻,鼻观心。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只等待上面那位来圣裁了。
片刻。
王莽略作沉吟,缓缓道,“呈上来。”
一名内侍躬身上前,从桓谭手中接过竹简,快步呈至垂帘之后。
殿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只听得竹简轻微的翻动声。
王莽看得极快,却又极为仔细。
他的目光在竹简上逡巡,时而锁眉深思,时而微微颔首。
当看到竹简中详细的水利规划图,物资调配表以及各级官员的具体职责划分时,顿时停住手中的动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王莽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带着赞赏:“桓卿所言不虚。此《南阳策》,确有其独到之处。”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疑。
这么多年,能得到安汉公如此直接的称赞的东西,是寥寥可数。
可见,这南阳策的分量得是有多重!
“桓卿。”
王莽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你对献策之人,似乎是颇为看重啊?”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桓谭身上。
桓谭心中一凛,知道这是在考较自己,也变相是在给他一个进一步阐述的机会。
于是,他上前一步,躬身道:“回禀大司马,臣以为,以策见人!既然《南阳策》非寻常之策,那么,献策之人张星落,也非寻常之才。”
“哦?”
王莽眉毛微微一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桓谭整理了一下思绪,朗声道,“臣以为,《南阳策》的核心,是在于以工代赈,修复民生和凝聚民心三大项。其策不仅仅是着眼于南阳一地之抗旱救灾,而是提供了一种在灾年之下,朝廷如何能有效组织民力、恢复生产和稳定秩序的全新思路。而这种思路,才是最具价值的!”
“所以,臣以为,此策若能推行得当,不仅能解南阳燃眉之急,更是于天下各地遭遇灾情时,也有借鉴之功。”
“至于张星落……”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子年未弱冠,却能临危不乱,智计百出。从最初的寻水定位,到后续的管理挖井,乃至如今这《南阳策》的构思,无不显露出其过人的胆识与才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