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厂在八十年代初由丹阳制药总厂划分出来,借助总厂优秀的人力和技术资源,迅速成为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后起之秀。
但这种总厂二厂比翼齐飞的态势,在九十年代中期却被人给玩废了。总公司给出的大集团大合并策略又把总厂和二厂并在了一起,不仅日益加重了总厂的亏损,还迅速搞垮了静待起飞的二厂。
十年换了八任厂长,内部改革严重滞后,管理混乱。
比翼齐飞变成了互相连累,丹阳制药在总公司肆无忌惮的扩张中双双倒霉。
总厂自此开始阶段性停产,亏损额破千万。而合并在一起的二厂更是早早地停产,员工发不出工资,刚起飞的药厂生产线直接淹没在了市场经济的的大潮中,连点水花都没见着。
其实当初不是没有补救措施,总公司想过把整个药厂全盘卖掉,并入另一家国企。
对方也确实有这个打算,想要一口吃掉丹阳制药,实现自己的大医药战略,并且还能摸一摸世界500强的门槛。同时丹阳制药有着自己的技术特长,能填补自身的空缺,看上去前景很不错。
只是在这样的大饼面前,对方需要帮忙偿还数千万的债务。
这些债务对于那家庞然大物来说并不算什么,只要投资到位,自己分一杯羹给丹阳制药就能把它盘活。
然而......
说好的数笔投资资金拢共只拨了一轮,导致这场合并在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厚实的阴霾。两年后也就是2002年,原先的丹阳制药总厂,也就是当时对方新设的丹阳分公司被甩手抛弃。
这次先“领养”然后觉得养不活又迅速“弃养”的搞笑戏码,使得苟延残喘了十年的丹阳制药宣告破产。而原先的二厂被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一位不知名的富二代,成为了一家私企。
私企管理混乱,制度差,靠着低廉的工资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灰色手段硬是活了两年。
要不是04年的时候这家伙玩脱,把药厂玩出了大事儿,裘开海也不至于捏住他的把柄。软硬皆施下,裘开海逼着那位富二代把药厂全吐了出来,改姓了裘。
其实裘开海的想法和裘学亭一样,教育医药才是国本,所以他在成为阳潭二中校长后就有了自己办药厂的想法。可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懂行业规则,所以一直没踏足进去。
但丹阳制药的事让裘开海发现了机会,想着杨开云已经毕业,到时候裘家教育、医疗、药物三管齐下,岂不美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