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的9月29日。
这对杨开云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个特殊的日子。
在几家医院辗转来回了好几年,自己的养父终于答应肯好好住院治疗,查清病因。这对裘家上下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忙活了那么多年终于能迎来结果了。
从他身体出现异常开始,老爷子就一直在往医院跑。虽然跑得勤,但其实很多检查他都不太愿意做。
尤其是带有放射性的x光和ct,检查的频率一直很低,前前后后就做过两次。而胃镜,因为在做的时候会让人觉得难受,他更是能不做就不做。就算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裘学亭也得犹豫个好几天才勉强答应。
相比起来,现在肯放下这种偏见,让医生放开手脚去查还是挺令人欣慰的。
其次杨开云学医那么多年,临床工作时间有限,能见到数十位专家齐聚一堂,听到他们一起做病例大讨论,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而他这个小住院能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无非“专业对口”和“病人养子”两点。
排除这两点后,能在那么多专家面前站稳脚跟的小医生屈指可数。
其中主治只有三位,都是医院重点培养的对象,分别来自消化科、肝胆外和神经内科。他们都参与过之前裘学亭的会诊,也都是所在科室的中坚力量。
而剩下的住院只有两位,除开他杨开云外,就只有内科急诊的徐家康能进来。
这位姓徐的急诊医生,在周围大佬面前是个年轻人,知识尚薄,经验也浅。但在杨开云眼里,徐家康则是刚从米国镀金回来的高端人才,有了出国经历,年底就会晋升主治,为顺利接下何天勤急诊大旗踩下坚实一步。
当然,一院有这个条件的医生也不在少数,要不是有“首诊医生”的因素,外加上何天勤的提携,他也是进不来的。
徐家康脸皮薄,不可能像某些人那样皮厚得像城墙,随便了解了些病人的情况,就大大咧咧地往主任级大佬的病例讨论会里闯。好歹礼堂门口还摆着“会议重地”的警示牌,已经摆明了这次讨论会的重要性。
既然是全场职称最低的两位,那他们就得负责病历汇报的工作。
“到时候心内科的汇报部分就交给你了。”徐家康再次在电脑上确认了一遍ppt的流程,还不忘给身边的杨开云提建议,“就和你做论文答辩时一样,放开点儿。”
“嗯,机会那么难得,我肯定会把握住的。”
其实杨开云能做汇报的地方并不多,冠脉痉挛是最近刚发现的情况,没有既往病史也没有特别严重的症状。出现至今也不过几天的时间,满打满算由他来说的内容只占了不到5分钟。
等汇报完,他剩下要做的就是“听课”。
听这些多学科大佬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来分析裘学亭的病情,听他们如何从跨学科的症状中寻找到共同点,还得听他们在鉴别诊断时做的各种分析。
“赚翻了......”
杨开云就像块刚拆开包装的海绵,看着面前一盆清水,迫切希望能一头扎进去。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