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下午五点,徐家康穿着白大褂,一个人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
接完祁镜的电话也有些时间了,可他心里依然堵得慌。自从认识这个人后,他心里的失落感就没消退过,积累到现在,这些终于像九天银河一样“哗”地一声倾倒而下。
当然现实不可能让他一直消沉下去。
就在刚才急诊来了几位新病人,考恩特和两位主诊医生初步处理完后,准备抽空开个简短的讨论会,研究一下接下去的处理办法。
徐家康作为刚来医院没多久的小医生,自然要做足准备。
米国医疗系统中主任只是行政职称,真正能上一线并且自主工作的临床职称只有一个,主诊。而其他都是住院和专科住院,有能力,但是没有自主医治病人的权力。(1)
徐佳康很幸运,算是国内少见的能在早年间进入米国一流大学附属医疗中心实习的交换学员。对,在华盛顿医疗中心,他这个高年资住院医生只能是个住院实习生,至少刚开始的两个月是这样。
而这两个月都是他的适应期,最需要适应的就是诊疗流程和语言环境。
之前他去过西雅图,也参观过医院,不过徐佳康没真正经历过那儿的工作,刚上手非常不适应。
他的英语不算差,平时对答交流没问题,专业英语也过关,看国外文献也只是偶尔查查字典。可当它们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后,整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视觉可以有延迟,可以返回重看,可听觉,过去就过去了。况且这儿还是以速度为重的急诊,为了追求极速,各种专业缩写、短语甚至自造词都层出不穷。
听到不懂的词,他也想过要问,可急诊分秒必争,有时候没人会有闲工夫给他做解释。
另一边的贝丝也一样,汉语要比英语更难学。而她的汉语基础几乎为0,硬是是在几个月时间内从头学起,连基本的交流都有障碍。
好在国内已经普及了英语,金发碧眼的美人的受欢迎程度也肯定要比徐家康这个糙男人要高得多。
其实,若不是祁镜建议用中医手法解决了那位麻疹病人,恐怕她还不至于对华国急诊那么上心。毕竟舍弃制度完善的米国医疗,舍近求远去华国,在其他人看来是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
更何况,国内大三甲的门急诊量可是冠绝全球,这儿的工作量是米国的好几倍,对她来说也是开眼界了。
徐家康不得不承认,米国除了病源数量上逊于国内,其他方面或多或少要比国内领先一些。尤其是门急诊病人的处理上,要远比国内合理。
在这儿,即使是实习,他也学会了不少东西,绝对不虚此行。(2)
而这次跟的就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急诊主诊医生,乔。他26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4年住院实习,3年专科住院。拿到专科主诊资格证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0年,手里还有个临床教授衔,当他的上级绰绰有余。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