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是一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人畜共患病。
早在1978年它就和一些广大民众耳熟能详的传染病一起,被归进了法定乙类传染病的行列,其中就包括了流行性感冒(89年被归为丙类)、病毒性肝炎、疟疾等当时的常见病。
其实钩体病在当时也是常见病,区域主要在乡村,传染源主要是鼠和猪,通过尿液经水源接触传播。
钩体靠着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和侵袭性,能靠强悍的物理方式直接穿刺入正常皮肤,直接接触是它最主要的传染途径。当然要是有人想帮一把,直接让走鼻腔和消化道,它们会更欢迎。
钩体病治疗起来不难,但既然能上国内法定乙类传染病的条目,自然有它独到的地方。
诊治不分家,治疗简单,那诊断就不可能容易。
事实也确实如此,钩体病一直以高侵袭性、高传染性和高误诊率,稳稳地在乙类传染病里谋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二十多年来,钩体病发病率连年下降,有时候甚至全国一年都未必能发现一例,但它的诊断难度却在连年增加,乙类的位子依旧稳固。
以前钩体可以从来源上做分型,但经历了改开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远远不止百姓那么简单。yi源大幅减少不断挤压这些小东西的生存空间,它们只能另辟蹊径,通过改变引发的症状来隐藏自己。
简单的来源分型已经渐渐不管用了,现在更多的会从dna上做分析,当然成本也是成倍增加。
钩体病会因为分型和种群不同产生各种不同的症状,但它实在没什么原则性,症状极易受到人体差异性的影响,表现出极其繁多的隐性、轻症甚至后发性特点,不停扰乱临床医生的视线。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上城市化后人畜共患病的隐蔽性,想要一眼就看出病人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没有怀疑就没有检查,没有检查自然就没有诊断。
其结果就是一大票大三甲临床医生把它归为普通的疾病,根本没想过要跳出自己原有诊断的框架,重新审视病人的整个发病过程。
一院行政办公室里今天值班的正巧是副院长刘坤,去年夏天的登革热他可吃了祁镜不少“苦头”。
当时的遭遇还历历在目,为了做防yi宣教,他自降身份去周围居民区散发防蚊灭蚊的材料,还一度被人误认为是散发小广告的猥琐大叔。后来周边民众才知道是就近的一院在做宣教,这才还了他清白。
事儿不大,却给刘坤留下了一丝阴影,以至于今天看到祁镜的时候让他不禁后背一阵发凉:“所以说,你现在是什么意思......”
“刘副院长,给我个方便嘛。”祁镜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笑着说道,“我能帮着把这些中了招的病人都找出来。”
“找病人出来是件好事儿,你要怎么个方便?”刘坤不懂他的意思。
“给我配个特制的工作证,有能自由进出门急诊和住院部的权力......”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fafazh.com